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留存荆门文化印记 ——记荆门市博物馆的诞生

时间:2022-02-23 10:36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陈兴国 赵永华 郑姗姗    点击:

“勿忘历史,以史为鉴。”无数古圣先贤一直在这样告诫世人。从撰写、修编史书,通过图形、符号记载;到建博物馆,更为直观地呈现和还原历史……人类探索、记录和留存历史痕迹的努力从未停歇。 1983年,荆门升格为地级市后,一直将荆门市博物馆作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不断建设优化。在这里,不仅展示了荆门考古出土的文物,更记录着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原了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1998年5月,美国达慕恩大学举行“郭店楚简成果发布及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原荆门市博物馆馆长刘祖信代表荆门作学术报告,上台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却一致要求先介绍荆门基本情况,因为他们太不了解荆门了。尔后,几百名专家、学者被分成20个小组,每组一个懂中文的学者带领,对大会上展示的郭店楚简文章、竹书进行研读。 “如此像学生一样读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少见。如果荆门没有博物馆,就不会有郭店楚简等考古发掘、保管和研究,其他也就无从谈起。”时隔20多年,老馆长刘祖信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感触良多。 从“零”开始,筹建博物馆 荆门历史悠久,从原始文化起,留下了数不清的文物。特别是原始文化和楚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然而,1972年以前,荆门没有专门的文物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1972年荆门县文化馆成立文物工作小组,配专职干部1人。1976年,文物工作小组从县文化馆分离,专业干部增加到3人,这就是荆门市博物馆的前身。 1983年荆门县市合并,升格为湖北省直辖的地级市,市委市政府决心筹建一座中型博物馆。时年28岁的刘祖信正在武汉大学湖北省文博干部班学习,市委宣传部部长写来一封信,要求他回荆组建市博物馆。本打算与同学一起赴海南省组建文物处的刘祖信考虑再三,于1984年元月回到荆门。 “当时,市里只给了我两张纸,一张是编办批准成立市博物馆编制文件,一张是市委组织部任命我为市博物馆副馆长的文件。同时,从市文化馆和县文化馆分别抽调周光杰、黎永照两名同志协助工作。”刘祖信回忆,当时办公场所都没有,借用在破烂不堪的古建筑陆夫子祠。 要建设一座博物馆,当时,没有物(文物),更没有专业人员。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像样的图画?刘祖信等决定“两手抓”:一是引进人才,将重心偏向有能力的“实干家”,先后从湖北省博物馆、原荆州师专、荆州博物馆、江陵县文物局等,引进了黄文进、朱远志、陈楚云、崔仁义、李兆华、王传富等一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二是把田野考古作为全面工作重点。从1985年开始配合襄东公路改造工程的考古发掘,科学发掘了楚汉墓百余座。特别是1986年配合荆沙铁路工程,考古发掘了举世闻名的沙洋县十里铺镇的“包山大冢”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 然而,由于荆门缺乏基本的保管、整理、陈列条件,考古发掘的这些珍贵文物只能暂存荆州地区博物馆的地下室内。为了创造条件,对馆藏和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与管理,198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市博物馆。 筹款借人,博物馆现初貌 1987年,升为地级市不久的荆门,百业待兴,财力贫弱,要想拿出一大笔钱来建新博物馆,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建博物馆没有钱,只能空谈。筹款的重担压在刘祖信和时任文化局副局长毛华的身上,他们负责跑省及国家文化、财政和发改部门,争取上级对市里建设博物馆的支持。 “为了荆门市博物馆建设补助经费在国家文物局、发改委立项,我们在北京住地下室旅馆,赶公交、站马路、蹲走廊,喝自来水、吃泡面,有时甚至还帮别人拖地……”刘祖信说,当年为了筹博物馆建设款吃了不少苦。“当时的北京根本不知道荆门市,还错把‘荆门’当‘金门’,把荆门当成荆州的下级市,经历了好几次波折。” 几经努力,经费终于筹集到位,1988年荆门市博物馆正式开建。1991年底,博物馆完工,就是如今的陈列大楼,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整体建筑以现代建筑材料为主,外观强调仿古建筑形式,装饰造型仿楚“高台四坡水直檐”建筑风格,围栏外墙、柱等为人工假石仿筑,楼顶樑、椽、檐等仿木建筑,内部水磨石地平,花纹散音装饰顶,讲究安全防盗、古朴美观。 陈列大楼有了,可没有一个从事过陈列布展的专业人员。最后,从省博物馆请来了三位老专家:80岁高龄的吴嘉麟、刚退休的李文和即将退休的陈列部主任李敦学。 “三位老先生不计得失、不讲条件,为了赶工期,吃住在展厅,每天加班加点,既当木工,又当电工;既要布展,又要进行文物复制。”他们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精神,令刘祖信等人无比尊敬和感动。 “你知道,陈列大楼那几个金光耀眼的‘荆门市博物馆’6个字是谁写的吗?”“是参与布展的李文老师写的。”由于时间紧,当时一下子找不到书法家或名人题字,在大家的再三请求下,李文才题写的,而且他非常谦虚,坚持不肯落名。 经过大家努力,1993年11月8日,荆门市博物馆如期开馆,开始接待市民参观。 优化完善,成为城市会客厅 为了更好地展示荆门境内丰富的历史文物,1996年,荆门市博物馆大力筹措资金,兴建“中国第一古尸专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立面造型古朴典雅庄重,采用典型的三段式古建筑风格,外观为仿楚建筑的方斗四坡水直脊屋面形式,屋面盖着黄色琉璃瓦,与陈列大楼相呼应,具有浓郁的楚建筑文化韵味。底层(地下室)设有古尸库房,设置空调恒温恒湿。后改为珍宝馆。2001年9月,珍宝馆正式对外开放,陈列的主要是战国女尸及郭店楚简。 2007年,荆门市博物馆对陈列大楼全面维修,并重新布展,更换为“精品文物展”。同年3月,为解决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出土文物的整理、修复、临时保管用房,同时完善安防“中央监控室”建设,经市规划部门批准,市博物馆动工修建了综合楼。综合楼建筑面积2068平方米,为三层全框架结构。 28年来,荆门市博物馆不断优化完善,汇聚了荆门地区积淀的文博资源,特别是馆藏的“郭店楚简”“战国女尸”等多件藏品在全国、海内外均有重大影响。先后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市内外观众逾20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 人物档案 刘祖信 刘祖信,出生于1956年,1975年7月进入荆门县文化馆,参加文博工作;1984年3月任荆门市博物馆副馆长(法人代表),1992年任荆门市博物馆馆长,2003年取得研究员任职资格,2016年退休。 曾任国际博物馆学会会员、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学会会员、湖北省考古学会和湖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期以来,他致力于楚文化研究,先后撰著并与人合著出版有《荆门文物集萃》《包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郭店楚简·书法集》等专著。曾10余次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焦点访谈”“探索与发现”等专题节目中介绍荆门楚文化的重大发现及个人研究成果。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