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夫子祠史话(上)
时间:2013-10-14 14:54 来源:未知 作者:焦知云 点击:次
陆夫子祠,原称陆文安公祠或陆公祠,位于荆门城西象山东麓文明湖之西南岸。其址为陆九渊当年知军执政荆门时理讼、讲学的地方。祠东北有象山四泉、龙泉书院、文明楼和老莱山庄,祠东南有唐安古寺遗址,祠前正东有陆公桥。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泉水叮咚,书声朗朗;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景物绮丽,文风蔚然。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江西抚州金溪人,字子敬,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进士,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哲学思想与朱熹齐名,后为明代王守仁继承,并有所发展,遂成“陆王学派”。宋光宗绍熙二年九月三日(公元1191年9月23日),陆九渊到荆门任知军。第二年,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193年1月18日)病逝于荆门任上,时年54岁。后朝廷谥为“文安”。陆九渊知军荆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零四个月,但他创建荆门城垣,改革税务弊端,兴学讲理祈福,公办民事诉讼,关心民间疾苦的政绩和德行,深受荆门百姓的崇敬和爱戴。据史料载,棺敛他的尸体时,官员百姓痛苦祭奠,大街小巷挤满了吊丧的人群。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蒙山改名为象山,并建祠以春秋祭祀。
从清乾隆版《荆门州志》中的“陆夫子祠图”可知,明清时期的陆夫子祠在象山东麓,坐西朝东,依山傍水,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四合院。从头门进入直达正祠,殿内供奉陆九渊先生的石像。两侧为廊庑。经过正祠进入后祠,即祭祀陆九渊的高祖、曾祖、祖、父四公神位的四代祠。整个祠宇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柳之中,景物宜人。
关于陆夫子祠的始建情况,州志“图说”中记为“陆夫子祠,在象山东麓,旧传为象山书院地。明弘治间,参政钟文俊建祠三楹,塑陆九渊像祀之。”这种“明代建祠”的说法,一直沿袭至今。如1984年版《荆门古城纵横》、1994年版《荆门市志》、以及2012年第2期《荆门社会科学》等书刊中有关介绍陆夫子祠的资料里都照抄此说。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因为陆夫子祠始建于元代惠宗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由于编纂清乾隆版《荆门州志》的舒成龙及编辑们当时没有见到有关史料,只依某种传说,而错误地将陆夫子祠的始建时间推迟了150年左右。“明弘治间,参政钟文俊”始建陆夫子祠的说法与史实是完全不相符的。
元惠宗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夏,祖籍甘肃张掖的官员刘沙刺班伯温(蒙古族),由西江转调河南行省,几个月后,因病返回陕西长安(今西安市)家中。第二年,他又奉旨任华山、终南山以南地方的宣慰使。为了熟悉他所治理地域中的风土人情,他查阅了有关地方志和地理志典籍,从而发现了宋代陆九渊治理荆门的事迹史料。他怀念陆九渊“高名卓异,前无古人,以其自得之绝学,风动当世”的业绩;又感叹“其书传诸学者,吾民知之者鲜矣”,“求其流风余烈于二百年之后,徒见砖城之刻而已”的逝后境遇。于是他告请时任荆门知州的郭秃满歹(蒙古族),建议选址建祠以祀奉陆九渊。
同年秋八月,伯温为监察官侍御史督察陕西,路过荆门时,陆九渊祠已建成。于是吩咐郭秃满歹委派一位荆门籍的文士张楔赴江西崇仁拜请他的好友虞集,为新建的荆门陆九渊祠撰写碑记。伯温去陕西,在路上又有御史台之召唤,于是他又亲笔写信嘱请虞集为荆门写好这篇碑记。
虞集(1272—1348年)何许人也?此人乃元代大经学家。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元仁寿(今属四川)人,侨寓崇仁(今属江西)。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泰定初为秘书少监,曾与王约一起随泰定帝去元上都用蒙汉两语讲解经书。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后以目疾谢病归乡。卒谥文靖。诗文久负盛名。有《道园学古录》等行世。虞集接到伯温的信后,念伯温既是好友,也是知名学者,于是欣然命笔,热情地撰写了《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全文1152字。开头记叙了新建陆文安公祠的原委和请他撰写碑记的经过,接着高度赞颂了陆九渊“道如青天白日”,“语如震雷惊霆”的学说。特别是称扬陆九渊的“在乎自立”、“求诸己”的心学理论。并阐明建“陆氏之祠,非徒为观美要誉而已也”。而是要教育人们敬仰陆九渊的品德和学问。要懂得“天地之大,先生之大;日月之明,先生之明;四时之行,先生之行者”的道理。此文写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而虞集卒于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几乎成了他的盖棺绝笔之作了。这篇碑记载于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八之中和《虞集全集》内。笔者的《荆门碑刻》已将这篇碑记收录,陆夫子祠内存有重刻的这篇文章的石碑。又查明代版《荆门州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象山书院,在蒙山上,参政钟文俊命建,亲书其匾”。可见,钟文俊只是“命建”了象山书院,与陆夫子祠的兴建或毫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