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古城史话
时间:2013-09-03 08:35 来源:未知 作者:焦知云 点击:次
荆门,位于鄂中。界居荆州和襄阳之间,扼荆襄古道,守南北要冲。《舆地纪胜》称荆门为“荆楚门户,控制要冲”。明代张居正在《荆门州题名记》中说,“荆门界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这段话,把荆门的战略地位描述得十分透彻了。
作为军事重镇的荆门,南宋以前其治所有没有城垣?城为何样?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其城址又有哪些变迁?这些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因史料缺乏,或因有的文献说法不一,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说法,这有待于进一步地梳理辨析和求实的考订,以正胡编滥造。
确切的史料记载,荆门古城垣始建于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受命知荆门军。第二年九月初三赴荆门就任。当时,襄阳以北的大片国土已被元军占领,南与宋军对垒,荆门地区已成为南宋抵御元军的第二道防线。陆九渊在上奏朝廷请予筑城的折子中写道:“荆门在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阳,东护随、郢之胁,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郡无城郭,使在内地尚且不可,况在其边!”“一旦有警,谁执其咎?”于是他的筑城奏请,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于当年十二月初四动工,乘冬土坚密,天气晴霁,人心齐一,腊前二旬,土工毕事,规模稍壮,邦人慰满。
此次修筑的荆门城垣,其周长和高度,陆九渊在《与庙堂乞筑城札子》中没有记载交待,清乾隆版《荆门州志》中记为“周围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高五尺。”这次筑城时,除修筑了城墙和建了四座城门外,还砌了角台一所,建了敌楼(城上守御之楼)一座,又用砖包城十丈。共用铜钱三万串。第二年又继续以砖包土城墙,用去纹银五千两。荆门城的修建,不仅增强了御敌的屏障,护卫了百姓的安全,繁荣了市井贸易,而且稳定了荆门的行政治所,再也没有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迁移了。陆九渊真可谓是功不可没。
过了63年,到南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由荆门知军赵葵对古城进行了一次重修,其工程主要是添修加固。
明太祖朱元璋取得政权后,为防止元人的反扑,采取了一些措施。洪武初年,荆门守御指挥使梅福复加修筑荆门城,其工程是推倒土城,皆用石垒,筑成了更加坚固的石城。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六月,山水暴涨,城西北一带皆颓。知州韩铣进行补修。西北二面收进百余丈,以远水势。四门各建城楼,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平泰”,北曰“北辰”。州城四门定名始于此。城北原有河,其西、南、东三面则疏蒙惠之水,开挖了三里多长的护城河,并建闸启用。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春,李自成义军进攻荆门城,由于兵力不足,加之城中防守严紧,闯王的军队攻打了三昼夜还没有攻破,故留下了“豆腐城,铁石人,且放下,待来春”的歌谣。知州石琢玉因守城有功受到了嘉奖。为了防止义军再来攻城,石琢玉秉请上级同意重修州城。他挑选耆民雷泰时、陈扶国、王一魁、吴爱章督工以倡士民,而士民争捐修以应。训导谯慎典才堪大任,清介绝伦,总领其工程,率生员全永天等七人负其责。石块取之于西山,砖块取之于陶泥。修筑工地上,锤凿如雨,畚锸如云,车运肩挑的人流如织。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他颁布政策,以“每粮三十石,令修城一丈”的要求,不仅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而且保证了质量。“故不数月,而屹然金汤,为三楚冠”。这次修建,是将原来的石城改为下石上砖的结构,周长减到八百余丈,连垛高二丈,厚八尺。又在学宫前添建小南门,取名“南薰”。五个城门的设制始于此。这次的修筑工程,得到了湖北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承天府等官方的重视和捐俸。经过石琢玉的修筑,“岩城屹立,俨然雄镇矣。”故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以后,农民义军攻打多次而坚固无虞。文安之所撰的《荆门州重修城记》,记载了此次修城的具体经过。
至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闯王动用了二万兵力,采取外架云梯等方式攻城,血战七昼夜,才将荆门城攻破。此次战火使荆门城垣破坏殆尽,城内的公廨、坊市和民房等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寇据西山,不时攻城,城门楼尽毁。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副将张文富率兵民重修,大致恢复了旧貌。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守备孙光哲在北门城上添修了一座小楼。由于州守的相继修葺,南、北、西关及枣园,烟火相望,又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夏,暴雨连绵,东、西、北三面城墙坍塌二十余处,垛口倒塌三百余处,知州舒成龙组织人员勘察后,计划五年修复。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至十四年(公元1749年),每年加工修筑,计费用银二千余两。除修复坍塌的城墙和垛口外,还修复了南北两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修复了小南门,改“南薰”为“凤鸣”,并在城上建楼,供奉文昌神像。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又花纹银三百余两,修复了西门,并升高加宽二次。至此,州城“壁垒坚固,女墙峻起,城门亦壮观瞻矣”。舒成龙的政绩是多方面的,而重修荆门城是其一大亮点。
后来,城垣逐渐毁坏,雉堞残缺,楼楯倾圮。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知州吕恂奉命来守荆门。他亲视城垣,见状后十分感慨地说:“倘任其颓废,不重新修筑,则‘豆腐城’之谣将复作矣!”于是捐廉倡修,毅然以为己任。合邑绅耆共襄义举,各乡士民,急公赴义,踊跃捐资重修,一年竣工,使荆门城恢复了旧观。吕恂因城工过于劳瘁,病疾卒于任上。刘世兰所撰的《吕公重修城垣碑记》,记载了当时修城的情况,表达了对知州吕恂的敬佩之情。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捻军进攻京山和钟祥。代理知州蒋照,组织绅士和地方团练,添募义勇,严加防范。他动员军民补修加固荆门城墙,并用铁皮包钉五处城门,大大提升了城防能力。此事在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中有记载。有的文章将蒋照加固城墙、铁裹城门的史实,张冠李戴地改成是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知州黄昌辅所为,并说黄将“平泰门”改为“南薰门”。错。遍查所有荆门地方志史料,并无此说的一点蛛丝马迹。
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后,于11月初派飞机轮番轰炸荆门,使荆门城遭到极大的破坏。据说,当时的县政府为了加快城内人们的疏散,决定拆除城墙,仅留五门。1940年日军侵占荆门,又拆除了部分城墙。
1948年,国民党一个团的兵力驻扎荆门,重垒旧城作为防御工事。此时新筑的临时城垣,不到一年的光景,就被战火所毁灭。
解放后,1959年改造工商街时拆除了东门。后来又相继拆掉了西门和北门,仅残存大小南门的遗迹。后来修建仿古一条街,在大小南门原址上重修两门,于1993年9月竣工。其中,大南门本名平泰门,这次重修错名为南薰门。
关于荆门城内外的街道布局,明清时期,有街道十四条,即老州街、学宫街、十字街、后街、小巷街、金虾河街、布场街、北街、东街、西街、南台土门街、枣园街、集街、北关街等。此外,还有牌坊20余座,此处且不细说。
改革开放以来,荆门城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城区得到了改造建设,新城区得到开拓发展,一座新兴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正在快速崛起。历代那些为荆门城作过奉献的人们会永垂荆门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