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民间文学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荆艺荟萃 > 民间文学

乐乡关有座文昌阁

时间:2013-06-17 09:45     来源:未知     作者:焦知云    点击:

  钟祥市双河镇乐乡关村老街的东头街口北侧,有处残旧的建筑群,四周以砖瓦廊屋围成了一座四合院。在临街南面的大门横额上,残留有“双河福利院”5个水泥阳文行书大字。这里就是乐乡关文昌阁的遗址。   乐乡这块宝地,历史上曾设为乐乡县,系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置,又为武宁郡的郡治,隋属竟陵郡,唐属襄州,五代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废。乐乡设关,传为唐尉迟恭所设。清乾隆版《荆门州志》载,“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俱唐尉迟敬德立。久废。”可见,在清代,乐乡关属荆门管辖。   据文字记载,乐乡关的文昌阁,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建阁的目的,是为了振兴文风,开发人才。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时任荆门直隶州正堂的王澍,首倡捐廉,并号召各镇客商踊跃捐资,以助文昌阁维修之事。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因暴雨连绵,洪水泛滥,致使文昌阁倒塌毁坏。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由乡绅余自超和丁光甲二人领衔倡捐,并担修建之责,众善乐输,鸠工庀材,不数月工竣而新阁落成。还招请了二僧通真、通先住持管理。这次重修的文昌阁,较以前更加宽阔宏敞,壮丽辉煌。于是,乐乡关一时人文蔚起,民风醇厚。“登贤书、列仕籍者间亦有人。”后于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由授馆先生丁文智撰写了《续修文昌阁碑记》一文,以叙其建阁之颠末。大致上讲,清代嘉、道年间,是乐乡关文昌阁的鼎盛时期。后来虽经过几次重修,但均没超过原来的规模和盛况。   和文昌阁相邻的建筑是关帝庙,其始建年代要比文昌阁早得多。关庙遗址上还存有《重修关、周二将碑》等实物。   文昌阁的东边约五十米处,就是著名的荆襄古道。唐代诗人陈子昂(661-702年)从故乡蜀地东行,经过荆襄古道,由南而来,进入乐乡县城内,写下了著名的《晚次乐乡县》五律诗:“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诗题中的“次”字,即停留之意。诗的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而自己还孤独地前行在暮色苍茫之中。颔联接着写道:故乡(旧国)看不到了,眼前是陌生的河流、平原,行之若迷。自己沿着古道之路,暮霭中总算进入了这边远的乐乡城内。颈联则放眼四周:入城前所看见的那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此时已无影无踪,而深山上那参差不齐的荒林,现在看去已是一片朦胧。尾联的末一句,则妙用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中之句,而表达完全不同的情景:为什么此时最动情?因为深山密林中传来了猿鸣的“噭噭”之声。全诗笔法细腻,寓情于景,先含不露,末尾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无尽的乡思之愁。至于说当年陈子昂是不是夜宿于文昌阁?这无关紧要,我们权当是民间传说就行了。   文昌阁的北边不远处,有一座名声早播的乐乡关桥。相传建于明代,后毁。1929年,由国民党鄂省路局负责,重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8孔漫水木面平桥,桥长42米,宽3米。被国民党当局列为襄东公路重要桥梁,属荆门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将木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面。随着车流量的加大,老桥已不适应需要。因于1978年11月6日动工,历时3年零5个月的时间,在老桥的上游,即现在的207国道上重建了一座新型大桥。   听乐乡关村的老支书王正林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文昌阁和关帝庙曾遭日寇的飞机轰炸。1966年,文昌阁和关帝庙被一起改造成学校。后来,又被改建成了双河镇的福利院。随着这座福利院的停办,此处建筑便闲置冷落下来。   如今,院内呈现破败不堪、一片荒芜的景象。只有东北角那棵立地擎天的古银杏,仍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好似一把撑开的绿色大神伞,给人以追昔怀古的遐想。树下香烟缭绕,时有虔诚者前来焚香礼拜。院内院外有的地段,还遗存一些古代碑石,等待人们去叩问探索。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