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民间文学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荆艺荟萃 > 民间文学

会仙桥

时间:2010-04-27 00:00     来源:     作者:伟峙 刘依 刘宏平    点击:

    在东宝区子陵铺镇西北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脉,名叫灵鹫山。山上一步一景,古藤缠缠绵绵,怪石形状各异,各种树木扎根于石缝,婀娜多姿。在山的东麓是古时候“上泉寺”的遗址,寺庙的两边各有一口泉,南面的一口叫小泉,北面的一口叫大泉。在距大泉出口约五丈远的地方,有一座宽不到五尺、长不过丈余的石拱桥,这就是会仙桥。    

    会仙桥是泉边一座青石桥,桥栏早已荡然无存,桥下残存有半截青石碑,碑体斑驳,花纹古朴,上刻有“会仙”两字,字体清秀,“桥”字想来已经埋进土里。桥下,泉水清澈,水中沙石清晰可见,200多平方米的水面犹如一颗明珠。水下,常年生长着水莴苣等绿色植物,水面上绽开着一串串水生花朵,花蕊金黄,叶子酷似浮萍,煞是好看。当地人说,这种花名叫水晶莲,原为上泉处独有,清朝时被引种到文明湖,现成荆城一景。    

    相传很久以前,会仙桥这里并没有泉,周围也不是平地,而是一个湖。现在的泉口是湖中一个深不可测的潭,附近的人们都以在湖中捕鱼为生。一天,有个渔民捕鱼时,不慎在深潭附近落水失踪。说来也怪,从此以后,湖水竟慢慢地干了,湖底成了一块平地。人们就在平地上开垦耕种,维持生计,湖中的深潭成了一口泉,不知什么原因,泉水经常溢出,给百姓带来危害。于是,当地百姓便在一个老道的指点下,用石条搭了一座小石桥,以镇妖压邪。这座小石桥就是会仙桥的前身。    

    后来,有个书生上京赶考,走到此地时,盘缠用尽了。正在为难时,突然从空中飘下一片树叶,落到他的面前,变成了一个小包包,他拾起来打开一看,是一包银子,正在他惊喜之时,面前出现了八个乞丐,其中一个老者说:“拿着吧,请记住这个地方。”书生将银子放进口袋,抬头正要道谢时,眼前一个人影也不见了。他大为不解,心想:大概是仙人暗中相助吧。于是就跪在桥上,面对泉口拜了三拜说:“学生此次进京,在此地遇仙人相助,若他日金榜题名,定当重建此桥,以谢仙恩。”据说,这座保留下来的会仙桥,就是这个书生中榜后重建的。    

    史书上曾有记载,这座“会仙桥”曾是元明之际官道的重要关口,如今,记录着沧桑历史的半截石碑已成为到泉边洗衣村民的天然座椅。记者到访时,正值早春,但是一捧泉水,却感觉有丝丝暖意。周围群众介绍,上泉水冬暖夏凉,水温常年保持在20℃左右,经历了几百年都从未干涸过。天气热的时候,总有小孩子打赤脚在会仙桥滑溜溜的青石板上跑来跑去,老人就眯起眼睛,坐在桥边上抽旱烟,舒缓地吐着烟圈圈。附近的村民都对桥的故事津津乐道,很多村民都是从小趴在老人膝盖上缠问,现在却已成了那说故事的老人,一代代沿袭着桥的美丽传说。    

    会仙桥,因传说而美,也因这里善良的人们而美。1958年,上泉寺遗址被改建为子陵镇福利院,被周围群众形象地称为“神仙居”,成为老人们安享晚年的处所。如今,在一排排的古树下,老人们沐浴着阳光,或玩牌,或聊天,其乐融融。这里最年长的老人已近百岁了,依然身体硬朗、精神抖擞,每天围着院落里的古树,打打太极健身。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