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店山乡的腊货,以其香醇可口、肥而不腻远近闻名。凡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制作腊货原料丰富,主要是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进入腊月,农家忙着杀猪宰牛,猎人也开始进山打猎。宰杀的家畜家禽及猎获的飞禽走兽,除小部分尝鲜食用外,大部分都要制成腊货,以备来年慢慢食用。
宰杀和猎获的动物被分成小块,用农家房前屋后生长的棕树叶拴起,放进大木盆用食盐腌起来。腌制时是很有讲究的,先逐块逐块均匀地撒上食盐,然后用手一点点揉搓,使盐分真正渗入肉骨中。过上一个多星期,就要上架。
山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烤火的火垅,下面有一个方圆约两平方米的火塘,火塘正上方,架一道横梁,一根约两米长、大人胳膊粗细结实的木棍,用粗铁丝两头拴着,吊在火塘顶的横梁上。将已经腌透并用棕树叶拴着的肉,一块块挂在那根结实的木棍上。比较殷实的家庭,每年腊货少不了两三百斤,一般家庭也少不了百十来斤,这样将猪、牛、羊肉,鸡、鸭、鹅等等挂成一排,高高地吊到火塘上方。为了防止老鼠偷吃,山民从山间河谷采回一些浑身长刺的“雀怕踏”(枸骨)叶,绑在木棍两端,就会高枕无忧。
十冬腊月,天寒地冻,辛勤劳作一年的山民猫在家中很少出门,将已经早早备好的树根柴禾架到火塘上,烧起火,一家人围坐在红彤彤的火塘边,烤红苕、烧糍粑,好不自在逍遥。火塘里的烟火直接飘烤到上面的腊货上,日复一日,一个冬天过去了,腊货被烟熏火考得外表焦黑焦黑,用刀切开,里面鲜红如新,透出一股肉香混合着草木的檀香。
新年伊始,山民又要投入辛勤的劳作之中,一家人主要就依靠有限的腊货滋补身体。一天累下来,身困体乏,搬上木梯,爬到已经熄灭了烟火的火塘上边,用刀割下一小块腊肉,或蒸或煮或炒或煎或炸,都不失为一道美味佳肴。
(摘自(走进客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