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民间文学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荆艺荟萃 > 民间文学

京山多宝寺

时间:2011-11-10 00:00     来源:     作者:硪佬    点击:


 
 
  历史上,京山城有两座多宝寺:一座是北宋乾德二年,即公元964年由铁牛禅师创建于县南河畔的凤凰台;另一座为明初由悟铠和尚重建于老县城应德门外(今县人民医院所在地);同名两寺不仅位置不同,而且时间上也相隔了413年。

  据传,多宝寺寺名与一个名叫郑文宝的人有关。郑文宝,字仲贤,福建宁化人,宋太宗淳化四年进士,诗和小篆都写得很好,是北宋早期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书写的《峄山碑》倍受推崇,至今仍珍藏在西安碑林第五室中。就是这位大家,公元998年,在工部员外郎任上被宋真宗贬谪到京山监管酒税。第二年清明的前一天,他信步来到城外多宝寺,住持老僧热情接待了他,亲自用燧石取火点燃炉灶,烹煮谷雨前采摘的新茶;品茗谈禅之际,顾不上欣赏窗外春花的姹紫嫣红。郑文宝即兴书写《寒食日经秀上人房》五言诗相赠:“花时懒看花,来访野僧家;劳师击新火,劝我雨前茶”。“上人”,是对精于佛学老僧的尊称;“经秀”,是这位老僧的名字。诗、书双绝的作品被主人刻石藏于寺中,只可惜这稀世之珍元末与寺庙一起毁于兵乱。

  宋多宝寺早已落入到历史尘埃中,但明多宝寺 “照壁” 的残段至今仍存留于世。这面建于公元1520年而深藏于新市镇鼓楼商场背后的残壁,原长30多米,高5米有余,是当年山门与大殿之间的屏风。当我们今天触摸它时,还能如此贴近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脑子里浮现出明代这座寺庙了不起的规模:从山门(今城中路百花商场)到寺北沿(今新市四小后的惠亭水库北干渠,老地名白雁庵)足有2公里,宽度则占据了今交通路至瞎子街之间的广袤土地,是一种“左岗右泽”的地形;拥有山门、照壁、伽蓝殿、正殿、观音堂、讲堂、经藏、客厅、客房、书房、斋房、库橱、花园、苗圃、塔院和僧舍数百间,僧众千余人;大雄宝殿中结跏趺坐的释迦牟尼坐像超过十五米,须仰视才能见到佛面。“大雄宝殿”四个字是明代著名学者王格的手迹,这位嘉靖时期的太仆寺少卿认为,论全县数十座寺庙的规模,多宝寺当数第一。照壁后大殿前,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巨塘,是多宝寺的放生池。两条清澈的溪流从大殿东西两侧注入,溪流上有三座小石拱桥,曲水卧虹,人称“百步三瓮桥”。塘东有着数百年树龄、树围达十余尺的一株古银杏和三棵皂荚树。

  公元1462年,一位名叫祖会的和尚在正殿东侧(今新市镇鼓楼街)修建了钟鼓楼,铸钟重达一万三千七百余斤,与它并置楼上的还有一面硕大的鼓,晨钟暮鼓声在县城方圆十里悠扬回荡,成为当年居民的报时器。“多宝晓钟”也从此名列京山古八景中。

  晚清,僧人离散,寺庙渐渐荒芜。民国后,多宝寺大殿成为县城的私塾,1938年8月被日本飞机夷成平地。上世纪50年代,笔者读小学时,常到“百步三瓮桥”的溪水边游玩。溪塘长久没有人疏浚,流水变成了止水,菖蒲满目,清泠无声的三瓮桥只剩二座。泛黄的白色照壁隔着水塘静静地伫立着,剥落处依稀可以辨识不同时期标语的残痕。

  明多宝寺塔院曾有僧人灵塔十余座,其中有:洪武十年在原白鹤观旧址,即今人民医院位置重建多宝寺的悟铠和尚;永乐八年、十年,大规模修拓殿宇的法志和尚;天顺六年创建钟鼓楼的祖会和尚;正德十五年重建山门、照壁的通佐和尚;嘉靖十三年重建正殿、观音堂的达浩和尚等。灵塔根据塔主人离世的时辰、功德,造型各异,上有雕刻题记。它们记载了明以来佛教和京山社会的一个真实侧面,这些不可能再生而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同样毁于当年的轰炸。

  千年来,多宝寺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不同时代的僧人,前赴后继,用自己一生的光阴专门做这样一件事情,其追求是那样的虔诚,心态是如此的恬静,他们的精神与成功令人钦敬。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